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 正文
中国网图文报道二院贾岩“为导弹安装‘眼睛’”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1-08-13

6月19日,中国网《中国故事》专栏报道了我所贾岩从事国防军工产品生产加工三十多年练就精湛技艺的故事。

文章以“为导弹安装‘眼睛’”为题。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贾岩的“硬功夫”。贾岩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练久了耳听、手摸就能知道产品装配状态的本领。始终保持“零废品”的记录,经手的产品多达十万件,并以高超的手艺解决了多个型号产品装配难题。

为了深入了解贾岩背后的故事、现场感受以贾岩为代表的航天“匠人”的工作状态,并用镜头记录下看似普通的工作瞬间,用文字传递着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甘于平凡、忠于职守的工匠精神,用了两天的时间深入生产一线,在领导和身边同事的讲述中挖掘感人故事,中国网记者在前期沟通了解的基础上。

原文如下:

【中国故事】贾岩 为导弹安装“眼睛”

航天科工二院25所贾岩最自豪的一件事儿、这个关键部位被称为导弹的“眼睛”,就是他一直从事我国导弹一个关键部位的生产和安装。入行三十多年,他亲手加工过的零件覆盖了我国防御导弹的大多数型号。

如今。可许多超精密零件的加工,仍然只有技艺高超的钳工师傅手工才能做到,数控机床已经广泛普及。有一次,困难程度可想而知,贾岩所在的钳工组接到一个任务,打一个头发丝粗细的洞,在直径2mm的不锈钢管壁上加工一个直径0.17mm的小孔,也是就是说要在一个小钢针上面。据25所的工艺员回忆道,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钻头折断,而且必须在放大镜下完成,由于钻头非常细,“当时这个任务的操作难度非常大。即便完成了,产品的废品率也一直在50%左右,小孔的尺寸和椭圆度也经常不达标。”贾岩接手后、再采用手工一点一点研磨的方式,研磨拓宽0.02mm,完成任务,他针对这项任务设计制作了一个小工装完成定位,先在管壁上钻出0.15mm的底孔,并没有急于上手打孔。

这件产品从早期加工到现在,全部符合技术要求,已经经过了2000多次的加工、验证。而这只是贾岩诸多辉煌战绩的一部分。经手的产品多达十万件,始终保持“零废品”的记录,他以高超的手艺解决了多个型号产品装配难题,在近40年的国防军工产品生产加工历程中。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军工企业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军工产品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对产品装配的要求也越加精密。导弹关键部位的零件大多形状复杂,价格昂贵。要把几百种超精密的零件经过加工和研磨,非心思缜密、手指灵巧、经验丰富的老钳工不可,运转自如,装配在一起,使它们配合有效。这几年,只有靠试装才能发现问题,几百个零件的装配,然后进行零件的修配和磨合,贾岩承担的产品装配任务难度不断加大,装配零件之间的间隙要求在几道范围内(1道相当于0.01mm)。他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练成了耳听、手摸就能知道产品装配状态的硬功夫。在磨合的过程中,就知道间隙有几道,有时用耳朵听一下,他常常用双手一晃,就知道哪里配合有问题。只有经过不断的重复磨合。这种精密的工作是机器和普通钳工无法完成的,才能保障各个环节的齿轮啮合情况和启动电压完全满足要求。

近年来、并享受国务院津贴,贾岩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航天部首席技术。如今、25所成立了贾岩工作室,主要负责教授徒弟、攻克完成高难度零件加工和新产品试装等工作,贾岩作为工作室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六个徒弟,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他们用灵巧的双手,亲手为我国护国导弹安装明亮的“眼睛”,弥补了机械生产不能企及的部分。(文/金文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