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基层动态 正文
转型升级添新翼智能制造正当时——六院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纪实
发布时间2022-09-24     信息来源: 凯发平台网 六院

当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特点的智能制造已经引发了新一轮工业革命。

在凯发平台网 六院。上面实时记录着下属单位“哑设备”改造的进度,院长丁旭昶牵头组建的智能化改造微信群里,每天早上都会更新一条信息。

参加完集团公司智能化改造工作推进会的第二天。院长丁旭昶就对智能化改造策划工作进行部署。截至6月2日。六院“哑设备”改造已完成内部设备接入302台,外部设备接入208台,也在集团公司各二级单位的改造进程中走在前列,提前超额完成上半年的指标任务。

“‘三哑’是横亘在智能制造路上的一块绊脚石,‘治哑’是企业走向智能制造的必由之路。”副院长赵勇表示,“在转型升级的进程里,六院的智能制造升级正当时。”

起点:“三哑”改造的内驱力

去年6月。六院计划部副部长栗永峰跟随集团公司考察团前往德国的制造工厂参观学习,“整个生产车间都是设备按照预定流程进行自动操作,几乎看不到什么工人,这次行程令他印象深刻。”

如何让机器变“聪明”。将重复性的工作交给机器去完成?如何找到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的最佳方式?归程的路上,一系列问题萦绕在栗永峰一行人的心头。

大家都深刻意识到、即高董事长提出的“三哑”问题,制约高效、安全、优质生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设备、岗位乃至企业处于信息不交互、资源不共享、情况不透明的哑状态,造成企业孤导、岗位孤导、设备孤导。

在生产过程中。过程记录靠人工记录、收集,经常发生岗位忙闲不均,产品制造过程信息不畅、质量可追溯性差等问题,时而又排产“撞车”,设备时而闲置。

“由于设备无法互联互通、且易出错,设备状态、生产信息等无从自动获知,只能靠人工事后反馈,效率低。”栗永峰说。特别对于六院这样从事固体动力研制与生产的单位,设备“听得见”“会说话”是提高效率、保质量、保安全迫在眉睫的需要。

2017年,集团公司在党组一号文件和工作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开展智能化改造工作,加快推进设备、企业接入云平台工作进程。

不到半年的时间。全院在智能化改造经费上筹措近五千万元,其中一半源于自下而上的自筹经费。围绕固体火箭发动机关键环节典型智能化应用,41所基于VR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全生命周期研制示范项目、359厂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自动化装配示范项目、389厂小型发动机数字化总装样板间三个样板间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不断审视和诊断企业经营管理与科研生产过程、这是适应集团公司转型升级发展的要求,也源自六院突破发展局限的内驱力。”赵勇说。

跨越:内外市场大有可为

赵勇说:“作为中国智能制造的推动者,我们对自身进行智能化改造;作为参与者我们要全力参与智能化改造产业”。

智能化改造项目是专业性强、覆盖范围广的系统工程,其中“7”家支撑和实施单位,为此,集团公司组建了“1+7+N”业务团队,具体承担相关项目的施工设计和施工作业。

六院所属西安自动化公司就是7家单位之一。今年3月集团公司召开智能化改造能力推介会之后,让“生产计划用笔记、设备状态靠手抄”成为生产的过去时,西安自动化公司以多层次的思维方式提供智能改造服务。

针对单机设备、SCADA系统、MDC系统等不同的网络基础制定了菜单式接入方案,同时协调航天云网公司开展多轮联调测试、程序修改完善等工作;利用自主研发的网关产品及智能数据采集终端,率先在集团公司实现内、外部设备接入……

“工厂越来越聪明,知道怎么样进行生产,可以相互交流,机器也变得更加智能化,来控制产量。”栗永峰说。显而易见的效果还在于,大大解决了一线员工人员不足的问题,生产效率与产品的一致性也大幅提高,机器“听得到”“能说话”“有想法”,员工不再囿于重复性工作,可以将更多精力专注于创造。

在“中国制造2025”驱动的下。西安自动化公司也将敏锐的市场触角伸向航天系统之外的“蓝海市场”,“智造”的理念越来越受到民营企业的重视。

承接风神物流公司的自动化轮胎压装生产线改造;与东风汽车、比亚迪汽车等企业签订智能制造战略合作协议。在生产物流、高位智能仓储、智能立体车库等领域实现市场突破;与721医院、新疆乌鲁木齐市等地开展智能立体车库系统建设……在民用市场领域,智能改造同样大有可为。

栗永峰表示。六院不仅为自身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拓展智能化改造的广阔市场,也借此机会为推动工业升级作出贡献。

未来:把数据变成“金子”

一个人、安全检查与隐患管理可以如此简单,一台手持平板电脑,如今在六院,一张二维码。

智能制造在六院带动了一系列创新、依靠这款602所研制的智能数据采集终端,工作人员通过在平板电脑上的勾选与操作,只要扫一扫贴在机器设备上的二维码,日常安全检查、生产前安全检查、专项安全检查等不同场景需要的列表即可显现在屏幕上,数据即可传送至管理平台。

除了可感可知的应用外,602所研制智能数据采集终端还可以用于“哑设备”改造中数据采集。据副所长李凯介绍,并已用于生产,所负责的项目创新团队已完成了数据采集装置、工业PAD、安全检查管理系统、环境监控系统、等技术的开发,智能化改造为所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当然、改造的路并非一帆风顺,工作也有摸不到头绪的时候。所长助理张伟杰回忆,是不小的挑战,要弄清每台设备的特性与原理“有的放矢”,一次在为41所进行“哑设备”改造时,23台设备有17台彼此不一样。

“这一方面需要工作人员足够‘接地气’。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挖掘与利用改造过程中积累的大数据,熟悉设备性能。”在李凯看来,“是基础的事,底层设备数据信息采集与应用,也是必要的事。”

目前,以西安自动化公司为主体,六院构建了“1+2+MN”智能化改造团队,面向院内所有存在智能化改造需求的单位,发挥601所和602所的技术优势。在改造过程中、通过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进而形成智能改造与生产升级的良性循环,向设备应用、工艺生产等环节进行反馈优化生产。

随着中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INDICS即将上线。也在进一步探索工业大数据开发与应用的能力,六院在将设备接入云平台进行共享制造、协同制造的同时。

面对抢占新一轮工业革命战略制高点的机遇、六院将致力于工业大数据信息的采集与应用,“抓住智能制造带来的机遇,进而打造‘工业自动化+管理数字化+决策智能化’的新一代智能企业,把看似平凡的数据变成‘金子’。”赵勇满怀信心地说。(文/《中国航天报》记者 郭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