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正文
2024年快舟一号甲首发成功!“一箭四星”开门红!天目一号星座成功组网!
发布时间2023-01-27     信息来源: 航天三江


2024年1月5日19时20分,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以“一箭四星”方式将天目一号掩星探测星座15~18星送入预定轨道。

此次任务是快舟一号甲火箭2024年首次发射,实现了2024年中国航天发射开门红。自2023年3月22日至今,将天目一号星座03~22星送入预定轨道,快舟一号甲火箭以“5批20星”的组批连续发射形式。至此,天目一号星座阶段组网完毕,也展现了快舟一号甲火箭的批量供给能力,进一步彰显了快舟火箭团队高效、稳定、可靠的履约组织能力。

天目一号星座15~18星是由凯发平台网 所属系统公司研制。星座建成后可实现全球全天候海洋、大气层、电离层的立体化、一体化业务探测,主要用于获取全球大气环境要素信息,由凯发平台网 二院空间总体部总装集成测试。建成后的天目一号星座太阳同步轨道业务子星座每日可获取超2.5万条大气廓线。具备6小时均匀覆盖全球300*300公里格网的业务化探测能力,为我国数值天气预报和各行业用户持续稳定地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

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快舟一号甲火箭、具有飞行可靠性高、入轨精度高、准备周期短、保障需求少、发射成本低等特点,是由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小型固体运载火箭,主要为300公斤级低轨小卫星提供发射服务。

本次任务是快舟系列运载火箭第30次发射。


在为天目卫星多次成功发射服务的背后、不仅为商业发射服务提供新范本,从技术中求创新的执着探索,是快舟火箭团队在模式上求变化,也为客户提供了更有价值的服务。下面让我们走进快舟火箭团队,了解他们的故事。

新模式:以“协同”铸就“高效”

时间回到2023年11月29日、在凯发平台网航天三江快舟火箭产业园区,热火朝天的工作正在进行中,以及仅一街之隔的二院卫星总装测试厂房里。


火箭、卫星两大产业园“门对门”、为星箭对接测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卫星总装测试厂房里、快舟火箭的设计师、总装工艺人员和天目卫星的负责人正进行最后的对接细则确认,这一幕场景,正是各家单位共同协作、开展星箭对接流程前置过程的缩影。

“以前火箭和卫星在进场发射前、一般由火箭方将火箭末级运输至几百甚至几千公里外的卫星所在地进行,由火箭方、卫星方分别运往发射场,都要开展星箭对接试验,星、箭再各自完成剩余总装工作,之后火箭末级再返回。”快舟一号甲火箭总体专业队员曹晋介绍。

在快舟一号甲火箭近期3次发射任务中。首次实现了星箭同步设计、同步总装、同步测试、同步发运、同步进场,由航天三江火箭公司负责发射服务,为打造区域协同助力航天产业生态发展提供了高效新范本,航天系统公司和二院空间工程公司分别负责卫星研制与总装,三方联合创新性采用“星箭五步协同模式”。

“这次任务变得大不一样了、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星箭发射任务的传统,‘星箭一条街’让星箭对接试验实现了零距离。”在星箭对接流程前置现场,快舟一号甲火箭结构设计师杨思宜心生感慨。

正是这样的改变、进一步提升整体发射服务履约效率,同步精细优化发射流程,开展星箭对接流程前置,缩短发射场工作周期,大胆尝试商业发射流程变革,让负责快舟一号甲火箭的总研单位火箭公司可以在各方的协同下。

新升级:用“突破”挑战“自我”

近1年时间内,与天目团队合作成为快舟团队的“高光”注脚。

在“高光”的背后。还有一段小插曲。2023年2月。一项技术难题就摆在了快舟团队面前:跟以往发射任务相比,卫星的形态变复杂了、载荷也增加了,必须对适配器进行升级,在刚签订天目一号星座发射服务合同后。

适配器是连接卫星和火箭的重要装置、在星箭对接和分离时起到重要作用。“重量再轻一些、强度再强一点……”经过讨论,新的技术升级预案方向逐渐清晰。随后,大家集中分析了适配器的材料、研发制造等关键环节,很快就制定了“选新材料、找合作伙伴、调整设计方案”的研发方向。

如何快速聚合资源、数个城市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有人拿出供应商名单,搜索新材料的合作伙伴;有人拿起电话,实现既定目标?研讨过后,团队分工合作,团队成员一家一家调研、一家一家沟通,联系国内相关的制造厂家……在接下来不到两周的时间里,在有限的时间内确定新材料和合作伙伴。

“连续多次制作出来的适配器都未能满足技术要求。”说起新技术研发起步时的经历、重新调整方案,快舟一号甲火箭结构副主任设计师黄小青心情有点复杂,“出现问题就解决。”

为了赶上研发进度。由不同合作伙伴分别完成相关部分,最后进行整合,团队将适配器“整体设计”改为“化整为零”的分体式设计方案。这样不仅能降低研发难度。还能提高研发效率。结构总负责人带队深入合作伙伴工厂近1个月时间。现场盯研发、盯制造。“与合作伙伴无缝对接。现场就能直接沟通决策,不仅保证进度,更重要的是出现问题。”团队成员说。

不久,全新的材料更轻、强度更高,还可实现批量生产,新适配器研发成功了,制作周期大大降低。在快舟团队看来。商业航天的关键就是发射效率和履约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长久的市场化合作模式,而这种效率除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外。

快舟火箭的每一次技术创新。都是在不断挑战自我、不断积累能力,为下一次再出发奠定基础。

回望近一年来天目一号星座发射任务经历的点滴,靠的是大家同心协力、克难奋进的强大信念,靠的是大家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快舟团队感触良多,“全力以赴完成发射任务。”(文/陈诚 摄/大漠问天 海报/张彤)